【追】历史上赵匡胤与朱元璋为何会迁都失败?真相是什么

2022-08-09 04:05发布

【追】历史上赵匡胤与朱元璋为何会迁都失败?真相是什么

  中国古代有好几次迁都的历史,尽管迁都一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朝代。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。

  公元976年,赵匡胤游览故乡洛阳,考虑到开封“形势涣散,防维为难”,不是理想的都城,于是提出迁都洛阳的计划。

  公元1391年,朱元璋命令太子朱标巡视关中,考证明朝都城事宜,其实就是想要迁都西安,所以才有太子朱标“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”。

  众所周知,北宋都城开封与明初都城南京,都不是理想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,以赵匡胤与朱元璋的眼光,都能发现其中的弊端,所以才有迁都计划。但无论是宽容的赵匡胤,还是强硬的朱元璋,最终却都没能实现迁都计划,这其中隐藏了什么历史内幕,背后又有什么曲折的历史是非?

  公元976年,游览洛阳的赵匡胤,对比开封与洛阳优劣之后,突然提议迁都。

  在赵匡胤看来,开封优点的确很多:一是开封地处黄河中游的南岸,黄河在这里做放射状,很适合开凿运河,有四通八达之便,所谓“当天下之要,总舟车之繁,控河朔之咽侯,通荆湖之运漕”,商业繁荣,经济发达,有利于“居中御远”,二是周世宗柴荣时,汴梁已经拥有三重城墙,城高池深,城内建筑规整,道路宽阔,已颇具帝都风范,三是战国时期的魏,五代时期的后梁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以及北宋,都立都于开封,历史悠久。

  但开封有一个致命之处,即无险可守、易攻难守,属于“四战之地”,尤其缺少幽云十六州的保护更是危险。相反,洛阳虽然自唐朝后期开始的连年战乱,城市破坏严重,经济凋弊不堪,但却坐拥山川之险,“河山拱戴,形势甲于天下”。而且,洛阳还是赵匡胤的故乡。赵匡胤如果把都城迁到洛阳,既有利于防守,还可以省去大量军费开支,减少百姓徭役支出,减轻国家的负担。

  按说,国都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,赵匡胤眼光非常深远,历史证明定都开封并非良策。作为开国皇帝,赵匡胤的提议应该得到执行才对,但为何最终失败了呢?

  赵匡胤的远见卓识并未得到群臣的支持,相反群臣以各种理由反对,洛阳城市破败不堪,经济凋敝,交通不便,不适合立为国度,“迁都洛阳,就会动摇国本”。有一种说法是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,早在开封安家置业,不想迁都洛阳,于是找出各种理由反对。

  群臣反对,并未让赵匡胤回心转意,而是倔强的在洛阳一住两个月,拒绝东返开封,甚至提出一迁洛阳,再迁长安。最终让赵匡胤放弃迁都决定的,是赵光义提出的“安天下者,在德不在险”这一理由,随后赵匡胤才无奈之下起驾回京。

  同年10月,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,共宿宫中,第二天清晨,赵匡胤离奇暴死,享年五十岁,北宋迁都洛阳计划就此搁浅了。

  当然还有一种猜测未得到证实,就是赵光义作为开封府尹,经营多年,培植了大量自己的势力,一旦迁都,必然重新洗牌,对觊觎皇位的赵光义甚至是釜底抽薪。反过来,赵匡胤迁都是否有洗牌赵光义势力的考虑,这就不得而知了。

  据历史记载,放弃了迁都计划之后,宋太祖赵匡胤忧心忡忡地说:“不出一百年,天下民众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就要耗尽!”果不其然,过了不到百年,北宋民力几乎耗尽,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和百姓都入不敷出,1126年金国挥戈南下,包围开封,第二年攻破开封,酿成了汉人历史上又一幕耻辱惨剧。

  与赵匡胤迁都遭遇群臣反对不同,朱元璋是强势皇帝,为何也遭遇迁都失败呢?

  1391年,朱元璋起初国都构想是“以应天、开封为南北京,临濠(凤阳府)为中都”,但御史胡子祺有过一番分析,改变了朱元璋的构想。

  御史胡子祺上书曰:“天下形胜地可都者四。河东地势高,控制西北,尧尝都之,然其地苦寒。汴梁襟带河、淮,宋尝都之,然其地平旷,无险可凭。洛阳周公卜之,周、汉迁之,然嵩、邙非有肴函、终南之阻,涧、瀍、伊、洛非有泾、渭、灞、浐之雄。夫据百二河山之胜,可以耸诸侯之望,举天下莫关中若也。”帝称善。

  胡子祺指出,开封无险可守,洛阳有过历史上迁都的教训,只有“举天下莫关中若也”,认为西安才是最适合建都之地。朱元璋同意这一观点,以“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”,于是派遣太子朱标巡视关中,为迁都西安作准备。

  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,比较两地的地形,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,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。然而,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,并在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去世。

 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,至1392年时已经65岁了,首当其冲的不是考虑迁都,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问题,而是需要考虑皇位继承人之事,如何培养朱允炆,于是朱元璋迁都问题搁浅了。

  1398年,朱元璋驾崩,朱允炆即位。朱允炆即位之后,立即开始削藩,引发藩王反弹,最终朱棣靖难成功。但朱棣称帝之后,又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,以南京为陪都。至此,明朝都城变成了南北二京,迁都西安之议不了了之。

  笔者认为,无论宋朝赵匡胤,还是明朝朱元璋,在迁都计划上都存在“人亡政息”的因素。如果赵匡胤与朱标没有突然去世,可能这两个王朝就会迁都成功,中国历史也会大变样。

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友情提示: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,问题已经关闭,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,回答。
该问题目前已经被作者或者管理员关闭, 无法添加新回复
1条回答
- 专家回答
1楼-- · 2022-08-09 04:45
【追】历史上赵匡胤与朱元璋为何会迁都失败?真相是什么   中国古代有好几次迁都的历史,尽管迁都一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朝代。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。  公元976年,赵匡胤游览故乡洛阳,考虑到开封“形势涣散,防维为难”,不是理想的都城,于是提出迁都洛阳的计划。  公元1391年,朱元璋命令太子朱标巡视关中,考证明朝都城事宜,其实就是想要迁都西安,所以才有太子朱标“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”。  众所周知,北宋都城开封与明初都城南京,都不是理想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,以赵匡胤与朱元璋的眼光,都能发现其中的弊端,所以才有迁都计划。但无论是宽容的赵匡胤,还是强硬的朱元璋,最终却都没能实现迁都计划,这其中隐藏了什么历史内幕,背后又有什么曲折的历史是非?  公元976年,游览洛阳的赵匡胤,对比开封与洛阳优劣之后,突然提议迁都。  在赵匡胤看来,开封优点的确很多:一是开封地处黄河中游的南岸,黄河在这里做放射状,很适合开凿运河,有四通八达之便,所谓“当天下之要,总舟车之繁,控河朔之咽侯,通荆湖之运漕”,商业繁荣,经济发达,有利于“居中御远”,二是周世宗柴荣时,汴梁已经拥有三重城墙,城高池深,城内建筑规整,道路宽阔,已颇具帝都风范,三是战国时期的魏,五代时期的后梁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以及北宋,都立都于开封,历史悠久。  但开封有一个致命之处,即无险可守、易攻难守,属于“四战之地”,尤其缺少幽云十六州的保护更是危险。相反,洛阳虽然自唐朝后期开始的连年战乱,城市破坏严重,经济凋弊不堪,但却坐拥山川之险,“河山拱戴,形势甲于天下”。而且,洛阳还是赵匡胤的故乡。赵匡胤如果把都城迁到洛阳,既有利于防守,还可以省去大量军费开支,减少百姓徭役支出,减轻国家的负担。  按说,国都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,赵匡胤眼光非常深远,历史证明定都开封并非良策。作为开国皇帝,赵匡胤的提议应该得到执行才对,但为何最终失败了呢?  赵匡胤的远见卓识并未得到群臣的支持,相反群臣以各种理由反对,洛阳城市破败不堪,经济凋敝,交通不便,不适合立为国度,“迁都洛阳,就会动摇国本”。有一种说法是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,早在开封安家置业,不想迁都洛阳,于是找出各种理由反对。  群臣反对,并未让赵匡胤回心转意,而是倔强的在洛阳一住两个月,拒绝东返开封,甚至提出一迁洛阳,再迁长安。最终让赵匡胤放弃迁都决定的,是赵光义提出的“安天下者,在德不在险”这一理由,随后赵匡胤才无奈之下起驾回京。  同年10月,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,共宿宫中,第二天清晨,赵匡胤离奇暴死,享年五十岁,北宋迁都洛阳计划就此搁浅了。  当然还有一种猜测未得到证实,就是赵光义作为开封府尹,经营多年,培植了大量自己的势力,一旦迁都,必然重新洗牌,对觊觎皇位的赵光义甚至是釜底抽薪。反过来,赵匡胤迁都是否有洗牌赵光义势力的考虑,这就不得而知了。  据历史记载,放弃了迁都计划之后,宋太祖赵匡胤忧心忡忡地说:“不出一百年,天下民众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就要耗尽!”果不其然,过了不到百年,北宋民力几乎耗尽,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和百姓都入不敷出,1126年金国挥戈南下,包围开封,第二年攻破开封,酿成了汉人历史上又一幕耻辱惨剧。  与赵匡胤迁都遭遇群臣反对不同,朱元璋是强势皇帝,为何也遭遇迁都失败呢?  1391年,朱元璋起初国都构想是“以应天、开封为南北京,临濠(凤阳府)为中都”,但御史胡子祺有过一番分析,改变了朱元璋的构想。  御史胡子祺上书曰:“天下形胜地可都者四。河东地势高,控制西北,尧尝都之,然其地苦寒。汴梁襟带河、淮,宋尝都之,然其地平旷,无险可凭。洛阳周公卜之,周、汉迁之,然嵩、邙非有肴函、终南之阻,涧、瀍、伊、洛非有泾、渭、灞、浐之雄。夫据百二河山之胜,可以耸诸侯之望,举天下莫关中若也。”帝称善。  胡子祺指出,开封无险可守,洛阳有过历史上迁都的教训,只有“举天下莫关中若也”,认为西安才是最适合建都之地。朱元璋同意这一观点,以“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”,于是派遣太子朱标巡视关中,为迁都西安作准备。  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,比较两地的地形,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,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。然而,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,并在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去世。 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,至1392年时已经65岁了,首当其冲的不是考虑迁都,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问题,而是需要考虑皇位继承人之事,如何培养朱允炆,于是朱元璋迁都问题搁浅了。  1398年,朱元璋驾崩,朱允炆即位。朱允炆即位之后,立即开始削藩,引发藩王反弹,最终朱棣靖难成功。但朱棣称帝之后,又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,以南京为陪都。至此,明朝都城变成了南北二京,迁都西安之议不了了之。  笔者认为,无论宋朝赵匡胤,还是明朝朱元璋,在迁都计划上都存在“人亡政息”的因素。如果赵匡胤与朱标没有突然去世,可能这两个王朝就会迁都成功,中国历史也会大变样。 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一周热门 更多>